说说咱兰州的山


说说咱兰州的山
(电视访谈录)


主持人   兰州因两山夹一河和座中四联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得名,有人说兰州的南北两山是兰州的衣裳,还有人说兰州的南北两山是兰州人的脸面,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首批十大避暑圣地之一,同时,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都有两山情结,一生伴随着两山工作、生活和学习,可以说兰州的山和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说说咱兰州的山。      

主持人   您对咱们兰州的山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情节?
九  日   抬眼看两山,坐而论两山,踏青去两山,休闲在两山。如果把生活在兰州城里的人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两山就是这个家庭的院墙。所以,两山对每一个兰州人来说,有着童年的记忆和梦想,青年的激情和壮志,老年的怀念和留恋。所以,两山不仅是兰州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深深地扎根到兰州人的心里,构成了兰州的灵魂。对初来乍到的外来人来说,先看院墙后进家,先见两山后见城。从这个意义上,它们就是兰州城的脸面,就是穿在兰州这个巨人身上的衣裳。外面的人对兰州的影响是好是坏,是富有还是贫瘠,是美丽还是荒凉,皆因山起。

主持人   据您了解,历史记载兰州的山以前是个什么样的面貌?此后兰州的山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九  日   兰州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与祁连山、秦岭的地质发展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质研究表明,其发展史可追溯到长城纪之前,距今已有20余亿年。在距今17亿年前,史称前中元古代,兰州地区为祁连海槽的一部分,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在强烈的地壳碰撞和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质地貌格局。大量史料表明,古代兰州地区森林非常丰富,依据兰州现在阿干、魏岭等地的煤矿推测,在远古时代,兰州地区一定是水草丰美,植被茂盛,野兽出没的地方。在秦汉时期,兰州这一带还是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东岗设立榆中县,就是因当时这里有大量榆树而得名。《水经注》记载,5世纪时,金城南山梁皋一带“榆木成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兰州皋兰山脉覆盖着森林。《新唐书。地理志》还记载,兰州“出产麝香,上贡朝廷”,这说明兰州南山生长着针叶林和阔叶林。兰州的北山以灌丛为主,植被稀疏,加上过度放牧和砍伐,毁坏的比较早。而南山直到明代仍有森林,明人周光镐《皋兰山》诗云“绝顶青青立马看,天晴万树排浪高”。明人段竖《五泉寺》诗云“千尺松杉欺晚霞,一翻桃李媚春风”。张谅《华林寺》诗云“华林景物最清幽,金碧玲珑树木稠”。诗人王执礼描写五泉山“泉声杂乱松声急,日色遥连树色稠”。诗人周海描写五泉山“青山列戟含春雨,宝殿临空护晚霞”。直到清代早期,兰州的植被也还未被完全毁灭,据《皋兰县志》记载:当时皋兰县西南的古峰山上“林泉幽闲”;龙尾山上的太清宫“林木葱郁”。到了清代中后期,南山森林终于被毁灭。时至今日,除了石佛沟、关山等地尚残留小块天然林外,兰州南北两山早已没了天然森林植被。

主持人   那后来是什么原因导致兰州两山生态恶化,植被近乎毁灭?
九  日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类以森林为舞台背景发展了自己,另一方面,人类又是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毁坏和恶化的巨大动因。虽然气候环境的不利演变是兰州地区生态恶化、植被减少的根本原因,但是人为因素起了加速、加剧作用。
一是毁林开荒。农业人口的增加、农耕地的扩展,导致了大片林地和草原变为农田。先秦时,先秦时,这里是戎、羌、狄等少数民族活动区,林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对森林植被的影响较小。秦汉时期,封建王朝极力向西开拓疆域,实行屯垦戌边政策,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的一百多年间,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移民,大片的森林和草原被开垦为耕地,随之而来的是城郭、村庄、房舍、军营等建筑用材,加上群众日常生活用材,砍伐面积大大增加。东汉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由于封建政局混乱、加上游牧民族的进犯和内迁,垦荒毁林有所减缓。唐宋时,因人口增加,扩大农事,地方官吏和驻军积极推行屯垦,耕垦的面积越来越大,对森林的破坏愈演愈烈。到了元明屯田更甚,元“天下无不可屯之田,亦无不可耕之地”,明“屯田遍天下,而西北为最”,现在的农耕地面貌,在当时大体已经形成。
二是战争摧残。历史上西北的各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的碰撞和融合,使兰州地区烽火连绵,兵戎不断,生灵涂炭。造兵器、修工事、建营房、筑道路等等无不需要伐木。特别需要说的是古代的军事家们最长于火攻,造成的森林大火触目惊心。
三是乱砍滥伐。一方面历代封建王朝扩大城池,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官邸、寺院、庙宇等对森林大肆砍伐,破坏很大。另一方面农民砍伐树木不受限制,对森林破坏也很大。到了清朝中期,由于人口激增,社会需求量加大,以及采伐、运输工具的进步,出现了采伐、加工、运输的官办企业,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
四是天灾人祸。森林火灾是最残酷、最剧烈的毁林方式,而很多森林火灾是人为引起的。兰州近代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是1948年发生在连城林区竹林沟的一次山火,燃烧两天,从沟口一直烧到沟垴,烧毁林木近万亩,损失十人惨重。另外,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土地压力和能源危机,生态破坏造成的自然灾害,加上官吏腐败、战乱等原因,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灾难,饥民遍野,挖吃草根,剥吃树皮,树不再生,草不在长。
历经两千多年的变迁,生态环境明显恶化,西周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53%,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降为3%左右,甘肃中部一带成为森林面积最少的地区。沙漠逐渐扩大,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肆虐,旱情频发,泥石流和滑坡严重发生。

主持人   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一样的人,那兰州的山和咱们兰州人的性格应该不无关系吧?
九 日   说到兰州人的性格,的确有独特的地方,我把它总结为三点:一是坚忍、独立,善于在困境中求生。二是朴实、真诚,不愿装模作样。三是硬朗、直爽,但不莽撞。这些,都与我们生活在这坚硬、挺拔而不华丽的大山之中不无关系。

主持人   谈到这里我就在想,咱们兰州的山都包括哪些范围?它又是一个怎样的形态和地质状况?
九 日   兰州的山大多属于石质山,是祁连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由南北两侧伸入区内。大部分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带。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位于永登西北部,大通河与庄浪河之间的石质山;二是位于永登县北部与天祝、景泰县的边界一带;三是位于西固区、七里河区、榆中县的南部,是兰州地区与永靖、临洮二县的界山。中部弧形石质山位于皋兰县的北部和东部;中、南部有一部分土石山。从山的走势来看,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因此黄河由西南流向东北。榆中县南部和永登县西北部的石质山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其中马啣山海拔3670米,兴隆山海拔3021米。

主持人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关系,虽说我们兰州的山没有外地的山苍翠碧绿,但兰州的山与兰州的文明,与这座城市以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有着有唇齿相依的血肉关系吧?
九  日   兰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古城。兰州又名金城,取金城汤池之意,喻示坚固,而之所以坚固,兰州的山就是天然的屏障和护卫。据《兰州市志•文物志》记载,兰州市境内史前文化遗址165处,长城烽燧遗址162处,古旧城址、城堡109处,古墓葬116处,典型民居18处,石窟寺、摩崖石刻、金石碑刻200多处。兰州市、县区两级博物馆收藏文物18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2件,二级文物78件,三级文物683件。1990年后,兰州市不断加大文物发掘与保护力度,不断有新的文物点被发现。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兰州市境内的鲁土司衙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仅古今碑刻有据可查者达700多通,现存古今碑刻(包括革命纪念碑)逾500块。
    
主持人   兰州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著称,并且是中国十大著名避暑胜地之一,那兰州四季宜人的气候一定与有着天然屏障之称的两山有着必然的关系?
九  日   当然有关系了。说两山是天然屏障,是因为两山对气流的活动有直接影响。

主持人   虽然我们地处大西北,但我们生活的地方与南方一些炎热的城市来比还是舒服多了,看来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会为之庆幸,因为从地理上讲我们兰州在中国版图的心脏位置,从战略上讲兰州又是扼守西北的门户,从气候上讲兰州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是这样吗?
九  日   我曾写过一首关于兰州的诗,里面有两句:“一河劈开南北山,两岸托起兰州城”。祁连山的走势,形成了兰州盆地,又有黄河穿城而过,因此就形成了军事要塞,西部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西北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没有兰州的山,就没有战略要地的存在。也不能成为交通枢纽你商贸中心。

主持人   五六十年代来兰州的人一般用光秃秃三个字来形容兰州,现在随着兰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许多外地人眼中的兰州好像把光秃秃三个字改成了兰州太有灵气了,比如今年夏天受副热带低压的影响,全国的气温异常的高,有学者就直言,兰州的高温来的快,去的也快,今年来兰州避暑的外地游客数量与往年相比倍增,许多酒店客房爆满,由此给兰州授予中国十大避暑之都的称号是再正确不过了,您怎么看?
九  日   兰州城,昔以两山而荒凉,兰州人,今因两山而骄傲。山绿了,旧貌换新颜,加上适宜的气候,人们岂有不来之理?

主持人   其实,默默无语的南北两山每天都在见证着兰州飞速发达,每每说到兰州的山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大西北的解放,比如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大西北战役中,兰州的南北两山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大西北的解放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在你看来可以这样理解吗?
九  日   兰州战役发生在1949年8月20日至26日,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西北战场上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解放全西北作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这次战役歼灭了西北军伐马步芳的主力,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坚守西北,屏障西南、待机重来的战略企图,为解放大西北全境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解放兰州的战斗,从攻占两山开始的。

主持人   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著名的狗娃山战役,营盘岭战役,以及黄河北的白塔山战役等等虽然过去半个世纪了,但许多著名的战役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耳熟能详?
九  日   兰州战役是一个整体,但是作为战役分析,我们把它分为四个战斗来讲:一是沈家岭、狗娃山战斗。守敌是马步芳主力一九0师,我方第四军担任攻击。第十一师攻击沈家岭之敌,第十师攻击狗娃山之敌,第十一师三十一团负责主攻,团长王学礼带领勇士们又快速勇猛的动作很快占领了沈家岭阵地上的第一道堑壕及1、2、3号碉堡,接着向第二道堑壕进攻,守敌乘我军立足未稳,集中力量反扑,在第三十二团和第三十三团的配合下,占领了第二道堑壕,并乘势向敌核心工事逼近。这时敌调来了两个师进行增援,(突出血战),第三十一团只剩下170多人。第十师用三十团增援沈家岭,同时用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猛故狗娃山,战斗异常激烈,进行了无数次的肉搏,激战十三个小时,歼灭敌人3800余人,第四军伤亡3000多人,有第三十一团团长王学礼、三十团政委李锡贵、三十二团团长马克忠等壮烈牺牲。
二是营盘岭、皋兰山战斗。守敌是马步芳的二四八师,我军第六军担任攻击。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很激烈,双方形成了对峙状态。在炮火的掩护下,部队冲向敌人主阵地,遇到了一堵又高又陡 的削壁,七连指导员曹德荣抱着三个炸药包冲上走爆破,在无法安放炸药包的情况下,用身体支起炸药包,炸开了突破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通道。敌疯狂反击七次之多,最后,营盘岭全部被解放军占领,红旗插上了皋兰山。
三是窦家山、十里山战斗。窦家山的兰州的东南屏障。守敌是敌一00师一部。我军六十三军担任攻击。
四是古城岭、马家山战斗。这是扼守焦家湾机场和东冈镇的主要阵地,守敌是一00师一部,我军六十五军担任攻击。
五是市区战斗,我军拿下上述山头阵地后从几面向市区突击前进,最关键的是占领了中山桥,堵住了敌人逃跑的路线,并占领了白塔山。兰州战役胜利结束。整个战役歼灭马步芳主力2。7万人,击溃1。5万人,我军伤亡9500余人,兰州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进军河西、新疆的大门,彻底瓦解了青海、宁夏国民党残余势力最后抵抗的意志,加速了西北全境的解放。

主持人   其实说到兰州的山的时候,许多学者教授就指出兰州的山它也是承载兰州文化的一个载体,成就了不少著名的名人和政治家,您一定能如数家珍吧?
九  日   兰州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很多的著名人士,我这里列举几位:
西汉赵充国原籍陇西(今天水),后徙居金城令居(今兰州永登)。“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抗匈奴,守边疆,胜名远扬。汉宣帝在未央宫麒麟阁画像的11位中兴名臣中,他名列第四。
隋末金城人薛举,不满隋王朝暴政,举兵起义,称帝于金城,声震一时。
明代兰州人邹应龙任御史时,冒死三上奏章,终于弹劾倒严嵩父子及其党羽,成为闻名于世的人物。
永登人鲁鉴,为三世土司鲁贤之子,明成化十二年(1486年)挂靖虏将军印,任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镇守延绥总兵官。英勇善战,史称其“出则先驱,入则殿后”,军中称之为“飞将军”。
兰州人段续首创水车,造福桑梓。
清康乾时期,兰州市人岳钟琪,官至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他在平定西藏叛乱、青海叛乱中战功显赫,被称为“三朝武臣巨擘。”

主持人   虽然兰州的山没有外地的山郁郁葱葱,但从自然和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兰州的山同时又是兰州人的精神象征,比如从先民开始就开始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从您掌握的资料来看,近代为恢复兰州的生态植被,兰州历史上都发起过哪些保护生态的活动?
九  日   说起兰州近代保护生态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到几个人:
杨遇春,四川人,生于1761年,乾隆四十四年的武举,历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据史书记载,他为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巨大贡献。道光六年(1826年),任陕甘总督,1832年他率先捐银主持重修三台阁,官绅积极响应。三台阁是明肃王朱楧最早修建的。后毁于战火,杨遇春重建的三台阁,高阁三层,左右筑墩,高三丈,并挖窖蓄水,栽树成荫,这是兰州历史上第一次荒山造林的壮举。
左宗堂,1873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并率部西征,期间他令军民沿途植树。历时八年,树起了一道由左公柳构成的风景线。
刘尔炘,是甘肃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书法家,光绪年间的进士,做过翰林院的编修,后来辞官回到兰州,受聘担任五泉书院讲席。捐得白银4.8万两,不仅修补了殿宇,还广植树木,栽花育草。
罗经权, 榆中人,光绪年间的进士,任过知县、道尹,实业厅长等职,他在任甘肃大林区总办(相当于现在的林业厅长)时,于1918年3月12日组织省城各机关官员,齐集五泉山二郎冈(就是今天的动物园),举行了官方第一次植树典礼。此后兰州政府每年都要在植树节组织机关、部队、学校师生及市民上山栽树。罗经权发动社会各界在小西湖植树造林,传为佳话。
杨暮时,曾任甘肃建设厅厅长。1926年他首倡在兰州南郊开展人工造林,其范围东起红泥沟,东北至方家庄,西经塔字坪、二郎冈、狼洞子,到龙尾山一带,约1.5亿平方公里。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各界人士在这里召开了命名大会,命名为中山林。中山林的营造,创黄土高原大规模人工造林的先例。
张心一,甘肃永靖人,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留美研究生,曾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41年来甘肃任建设厅长。他在甘肃的六年间,致力于两山的植树造林,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主持在徐家山用水平沟、鱼鳞坑拦蓄雨水,种植灌木、乔木,种草,取得了很大成效。1947年张被调往中国银行工作,由于绿化经费骤减,加上病虫害,张主持栽植的树木大部人死亡,到1950年,徐家山历年共栽的39万株,成活的只有9。8万余株。
蒋介石,1942年8月视察西北来到兰州,在当时省政府的后花园的望河楼遥望南北两山,但见荒凉不堪,经与在场的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建设厅长张心一谈论后,当即决定给甘肃拨造林专款存入农业银行(当时共拨款200万大洋),手谕任何单位不得借故挪用;并指示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南北两山的植树造林,每年上报一次造林工作进展情况。

主持人   其实不仅以前的先民很重视恢复兰州南北两山的生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政府和兰州人民同样为恢复南北两山的生态的平衡同样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是这样吗?
九  日   半个多世纪以来,兰州人民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创业精神,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绿化南北两山,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历史的角度看兰州南北两山绿化 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的项目,它总是与全国、全省的总体发展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南北两山绿化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毅、江泽民、朱镕基、万里、贾庆林、曾庆红、贺国强、周永康、田纪云、钱琪琛、彭珮云、万国权、许家璐、孙孚凌、杨汝岱、马万琪、吴仪、曾培炎等先后来两山视察。
陈毅1956年3月在兰州五泉山游览时,赋诗一首:
其一
星期佳日游五泉,危楼飞阁互连绵。
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
其二
黄土高原山无树,兰州却有钻天杨。
杨柳行行多意态,笔挺穿空立道旁。
朱德1958年7月在两山视察时,听到山上原来有树,被战火烧毁,连连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你们应该多搞些苗圃,多种些树木,恢复森林原来的面貌。
1983年7的18日至8月3日,胡耀邦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提出了“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发展思路。由团中央发起,全国近三十个省市区的五百多县给甘肃寄来了草子树种40万斤,为了纪念全国青少年为甘肃绿化支援种子的贡献,也为了感戴总书记对陇原的关爱,在滨河路西湖公园东200处建了“采种支甘绿化陇原纪念群雕”,为徐家山东侧的红柳梁上建了“支甘纪念林”,建了“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纪念碑,人们把这里称为胡耀邦纪念林。
朱镕基1999年10月23日,朱镕基总理视察兰州南北两山,并在兰州树木园亲手载下了常青树。针对兰州的情况,朱镕基提出,用两三年的时间在国家支持下,绿化南北两山。这不仅是改善兰州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群众的英明决定,也是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母亲河的得力举措。2002年7月15日,朱镕基总理带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先后到皋兰“三水”造林区、大沙沟兰州军区绿化基地等处视察荒山绿化和黄河防汛情况,听取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汇报。朱镕基对南北两山利用“三水”造林的有益探索和甘肃省退耕还林的成绩给以了充分肯定。。

主持人   那两山生态植被恢复取得的成效应该也是有口皆碑吧?
九  日   南北两山绿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我们兰州市的党政军民共建的绿色丰碑。目前,南北两山造林绿化面积已近60万亩,成活各类林木1。5亿多株,建成森林公园20多处。同时,建成了相当规模的水利体系、道路体系、防火体系、管护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两山绿化已经成为兰州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绿化有效拓展了兰州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空间,为广大群众创造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环境。总体上看,随着两山生态植被的恢复,一是三黄减少了,想对而言黄风小了,黄山少了,黄水清了。二是兰州城市的小气候改善了。降雨量增加了,风速降低了,年平均气温升高了。三是净化了空气;四是增强了人们的绿化意识。

主持人   对以后做大做强兰州的山文化,继续培育文明一定有不少启迪吧?
九  日   兰州的山,是大自然留给兰州人的发展空间,依山打造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兰州人要书写的一篇大文章。现在兰州两山已有几十家公园、山庄,但有特色的不多,希望林业、旅游、城建等各个部门协调配合,专题研究,做好两山文章,给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吸引八方游客。

主持人   最后时间不多了,您对打造生态兰州以及继续培育两山文化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
九  日   一是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在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依靠机制创新;依靠社会参与;依靠工程化管理;依靠综合开发;依靠科技兴林;依靠法制环境等等,这些经验需要进一步完善,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零星的变为系统的,形成今后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是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兰州的两山绿化工程经过了数十次论证,可以说基本成熟,但是还需要再研究、再完善。一方面,近年来极端气候天气增多、特别是山体滑坡的频繁发生,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在规划上再下功夫,使其更加科学,更能经得起自然灾害的考验。另一方面,在建好生态园区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人文景观的规划和建设,使两山的景观更加美丽、更具特色。三是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单位包干制”在两山绿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条成功经验,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还要研究两山向远处延伸的部分、两山背后的荒漠地带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模式进行绿化?要继续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吸纳更多的资金,加快绿化步伐。

(结尾字幕音乐一屏一屏出)如果把日夜奔腾不息的黄河比作一条穿越黄土高原的玉带的话,被誉为兰州天然屏障的南北两山则是两颗镶嵌在黄河两岸的明珠,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养育了我们的先民,还培育了中华文明,山无语,山有情,同时,默默无闻的南北两山还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装扮两山的基础,因为有了山才拥有了生机,有了水才拥有了灵气,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神奇的南北两山和日夜奔腾不息的母亲河黄河必将继续培育出更多华夏文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做出的学习实践科学观和市委市政府“1355”总体发展思路引领下,金城兰州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上一篇: 《白银市志》(1991—2005)出版发行
下一篇: 雷电与风暴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3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5731
茑萝花[2010-08-26 03:57 PM | | | 118.182.25.218 | del | 通过审核 | 回复回复]
地板
[此评论正在审核中,只有博主及评论作者可见]
美华[2010-08-20 08:39 PM | | | 125.75.171.83 | del | 通过审核 | 回复回复]
板凳
[此评论正在审核中,只有博主及评论作者可见]
妮妮[2010-08-20 00:21 AM | | | 125.75.102.211 | del | 通过审核 | 回复回复]
沙发
[此评论正在审核中,只有博主及评论作者可见]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邮 箱: 邮件地址支持Gravatar头像,邮箱地址不会公开.
网 址: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
内 容: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20000 字 | UBB代码 开启 | [img]标签 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