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良在庆阳的足迹


张仲良在庆阳的足迹
作者 李培蕾

      张仲良 (1907-1983), 陕西耀县人。大革命时期曾参加当地的农民运动。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小学教师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历任中共耀县特支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
      1932年春,因领导农民进行抗捐斗争被捕,在狱中同敌人进行英勇机智的斗争。经党组织营救,4个月后出狱。随后被派到杨虎城部队和中共西安市委职工部工作。
      1933年夏奉命回耀县,趁王泰吉部队起义,和张邦英等发动农民暴动,打土豪、分财物,组织游击队。不久,率部进入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参加刘志丹、习仲勋和吴岱峰领导的陕甘边红军游击队。翌年春,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三路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后所部和其它部队合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一团,任政治委员。1935年夏参加了中部、宜君、鄜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任中宜鄜革命委员会主任。不久,因省委在“肃反”中犯扩大化错误,一度被捕。党中央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才被释放。随后被派到关中地区工作,任独立三团政委,参加了粉碎国民党政府军“围剿”的战斗。
      1937年初任陕甘省军事部副部长。陕甘省撤销后,任关中分区军事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夏关中分区改为警备司令部,任副司令员。年底,改任关中分区专员。1944年5月调任教导一旅政治委员。1946年3月,胡宗南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被党中央派往陇东分区工作,任司令员、地委书记、专员,很快稳定了局势。同年11月,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立,任纵队政治委员。后第四纵队改为第四军,继续任政治委员,参加了瓦子街、西府、扶眉和兰州等战役,接着进军青海,直取西宁,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贡献。
      1949年9月调任青海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年5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后改任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1960年8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61年1月改任甘肃省委第三书记。1965年8月调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1979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1983年2月逝世。


王郎坡战斗
    
      1934年初,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建立,张仲良任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率领游击队连续战斗,先后消灭了正宁县王郎坡民团、柴桥子民团和淳化民团,协同红四十二师骑兵团截获敌汽车1辆和部分军用物资,并策应国民党驻湫头六十一师1个侦察排数十人起义。是年夏,第三路游击队发展到12个支队,人枪扩大了5倍;张仲良根据中共陕甘边特委的指示,以陕甘边特委特派员的身份,到正宁湫头塬开展建党工作。
      第三路游击队建立后的第一次战斗是消灭陕甘边区甘肃正宁县湫头王郎坡的反动民团。王郎坡民团有三四十人,头子叫高楞娃(关中把厉害不怕死的人称楞娃),在当地十分猖獗,对游击队威胁很大。红四十二师党委决定让张仲良带领游击队铲除这一祸患。他带领10多个游击队员伪装成土匪,故意抢了一家富农的财物,然后又故意将那个富农放走,让他给高楞娃报告。高楞娃不明就里,一听有人敢对他保护的富农抢劫,就贸然带领团丁出来报复。游击队早已布好口袋阵,只等他来送死。不一会,那个富农带领着高楞娃和团丁,气势汹汹的杀奔过来。张仲良瞅准时机,等他们全部钻进了口袋后,大喊一声:“打,给我狠狠的打!”游击队员一齐开火,不一会儿,30几个团丁就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不足20分钟,作恶多端、横行一时的高楞娃民团就此完蛋。这一仗,游击队旗开得胜,缴获几十支枪,自己却毫发无损。既为当地除了一害,更为游击队今后的活动扫清了障碍。此后,经过几个月的连续战斗,三路游击队力量不断壮大,人枪增加了一倍。之后,又新建了新正、鄜县、宁县、湫头、耀县、中宜等6个游击队,使照金苏区迅速恢复和发展。


正宁建党
    
      1934年2月,张仲良带领第三路游击队来到湫头孟家河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加快了党组织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湫头地区又发展了15名党员。10月主持在南邑西头村秦善合家召开党员会议,正式成立正宁县第一个党支部,郭存信任支部书记,秦善合为组织委员,郭廷藩为统战委员,支部共有党员19名。至1935年7月,发展党员70多名,建立了3个区委,一区湫头,二区三嘉,三区长舌头(现属陕西旬邑县)。8月,在湫头岘子村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中共新正县委员会。(4)由于张仲良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宁湫头塬的工作局面很快打开,正宁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湫头塬顺利建立。是年9月,陕甘边特委又决定将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活动区域划为陕甘边南区,在中部县(今黄陵县)小石崖成立中共陕甘边南区党委和南区革命委员会(1935年7月,迁驻正宁三嘉后坡村),张仲良兼任区委委员。接着在正宁、淳化等县相继成立了党、政机关,还在农村发展了农会和赤卫队等群众组织。


反摩擦斗争
    
      自1939年始,国民党制造了一系列反共摩擦事件,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胡宗南部侵占了陕甘宁边区的淳化、旬邑、正宁、宁县、镇原等5县,地处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关中分区,东、西、南三面处于国民党胡宗南部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之中,是抵御胡宗南部队进攻,反摩擦、反封锁的最前线,守住关中对于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关中分区司令员的张仲良,倍感责任重大。他遵照中共中央的方针,有理有节、不打第一枪,积极、稳妥、有效地开展了反摩擦斗争。5月19日,国民党预备三师两个营的兵力会同宁县保安团队及壮丁队约千余人,侵占了新正县的西坡村。6月14日至17日,关中分区在司令员张仲良的率领下组织部队予以回击,此间,共发生大小战斗90余次。在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情况下,他遵照中央精神,领导关中分区军民坚持游击战,与国民党顽固派巧妙周旋和斗争,巩固和发展了关中分区,取得一个又一个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守住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有力地保证了陕甘宁边区和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


坚守陇东
    
      1947年初,蒋介石调遣胡宗南等部23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2月,胡宗南部队向陇东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为此,3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王家坪住处召开会议,决定派张仲良到陇东工作。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47年3月18日召开临时会议,通过了《西北局关于加强陇东地区地委领导的决定》,由张仲良任陇东地委书记、专员兼陇东军分区司令、政委,原书记李合邦改任第一副书记。会后,张仲良立即离开延安奔赴陇东,开始新的工作。(6)他到任后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总结经验教训。第二就是千方百计尽快恢复工作。张仲良采取先组建游击队,通过武装斗争扩大影响,再通过开一些小型会议联络人员,恢复组织。对一些实在不合格的干部,坚决予以撤换。在张仲良的主持下,1947年4月1日,陇东地委作出《地委关于战争工作检讨和任务的决议》,为坚定群众战胜敌人的信心,张仲良通过地委适时提出“熬过三个月的困难”、“打垮胡宗南”等口号。为适应战争环境的要求,他主持精简了分区机关,使地区党政军机关编制紧凑,人员精干,没有拖累,行动自如地与敌人巧妙周旋。在各级党委一元化的领导下,环县、曲子、华池、庆阳(今庆城)、合水、镇原等6县游击队(约5500人)和民兵、自卫军(5521人)、军分区步兵团、回民骑兵团、警卫团等武装力量紧密配合,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多次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为稳定陇东局势,张仲良先请野战军来陇东活动,打击敌人,鼓舞士气以促进工作。1947年5月下旬,西北野战军实施陇东战役。张仲良带领一个精干的地方工作班子跟随野战军司令部行动,以便随时接受彭总对地方情况的询问。同时,也便于及时解决军需和组织担架队支前等具体问题。这样张仲良就和野司领导战斗、生活在一起,参与了作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张仲良的精心组织下,人民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只要是部队所需,随时提供,宁可自己瓜菜代粮也要保障部队供给。由于陇东地委的密切配合,野战部队在陇东先后取得了西华池、悦乐、将台战斗的胜利,收复了曲子、环县;为部队输送兵员5000多人,发展游击队和民兵自卫队8100多人,就地作战近百次,组织担架队21000人,担架1515副,驮畜24000匹,驮运工24000人,运输军粮4万石,饲料1万石,开创了陇东地区解放战争的新局面。(8)不久,野战部队撤往三边,准备实施三边战役,张仲良又为部队补充了三四天的口粮,保证了军需。
      再就是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陇东地委在《关于战争工作的检讨和任务的决议》中强调,组织群众生产和解决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战争中决不可忽视的两项工作。在自卫战争期间,发动群众开展清算运动,有力地配合了战争。与此同时,张仲良还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和地方政权建设。在中共陇东地委的领导下,普遍开展赏功罚过运动。提出“三个月见人心,好的忘不了,坏的漏不了”的口号,并调整领导不力的基层班子。1947年12月,陇东地委召开土改工作会议,学习《中国土地法大纲》,在研究部署全区土改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以“三查”(查思想、查阶级、查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随后,中共陇东地委从分区各县抽调300多名干部,在进行土改的25个乡同时进行整党试点。接着又根据上级指示在其他县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从而大大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另外,张仲良还十分重视战争环境中统一战线工作。他主张,在战争环境下对富农要采取争取的态度。这些工作,都对稳定陇东局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947年7月,在全国解放战争由内线转向外线,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形势下,张仲良又适时组织召开较大范围的干部会议,宣传、动员干部认清形势,积极工作,为战略反攻、解放大西北作贡献。此时,国民党抽调甘、青杂牌军队,配合其新一旅对陇东分区发动新的攻势,陇东地委领导当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重创敌军。这一切,都为此后解放战争在西北战场上的最后胜利起到一定的作用。
    1947年9月21日,西北野战军建立第四纵队,张仲良调任政委。他于同年10月离开陇东,但仍兼任陇东地委书记到年底,兼任军分区司令员到1948年2月。


参加陇东战役
    
      1948年5月1日,彭德怀总司令决定西北野战军主力向董志塬开进。5日,先头部队六纵教导旅在屯子镇被敌八十二师骑兵第三团包围,第一、第四纵队前往解围。张仲良、王世泰率领第四纵队下午4时左右到达屯子镇附近,立即由东向西发起攻击,多次打退敌人的反扑。午夜时分教导旅长在外围部队的掩护下突围成功。
      屯子激战后,张仲良、王世泰接到命令,率四纵向东撤退,路线是经三不同向宁县方向撤退。撤退中,张仲良和高锦纯、高维嵩、左爱带警一旅1个营掩护纵队、两个旅部机关和伤员先行撤退。6日中午,四纵到达三不同附近,按前总的命令攻打宁县县城,警三旅第五团担任主攻,第七团扫清宁县外围敌人。翌日清晨,前总和其他纵队经过宁县向东撤退,警三旅第五团、第七团方交替掩护撤退下来。在主力撤退的时候,马步芳骑兵第八师的几个团跟上来。当第四纵队到达宁县东塬时,与马步芳骑兵遭遇。四纵一边抗击一边撤退,到达平子镇一带,由于第五团、第七团相隔一段距离,结果被马步芳骑兵从侧面插入,隔断了五团与七团,并将七团包围。七团集中兵力,依托良平村有利地形,坚守在村寨,顽强抗击,给马匪以重大杀伤,完成掩护主力的任务,直到深夜才撤出战斗。此次战斗七团受到前总通令嘉奖。后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与一、二、六纵队依次从正宁和职田镇之间向边区开进。
      张仲良在陇东工作,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任务相当艰巨。但他不畏艰难困苦,带领大家迎难而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经常是风餐露宿,饥不择食,因而落下了胃病。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陇东局势很快得以稳定、恢复,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势头,为扭转西北战局、保卫党中央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 我唱·我画
下一篇: 滚烫的心
文章来自: 九日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817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邮 箱: 邮件地址支持Gravatar头像,邮箱地址不会公开.
网 址: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
内 容: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20000 字 | UBB代码 开启 | [img]标签 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