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益三传


丁益三传

作者 沈明江

      丁益三,原名丁尚谦,号龛谷,字逸山、炳青, 1896年腊月初八出生于榆中县三角城乡丁官营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知识渊博,思想开明的乡村教师。丁益三自幼在父亲的熏陶和教育下读书、练习书法、学习音乐,为他后来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革命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求学读书

      丁益三7岁进入三角城乡丁官营村的私塾读书,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籍和练习书法。父亲利用闲暇时间继续教儿子学习声乐等功课,并指导其练习书法。丁益三勤奋好学,在这一期间他的文字功底、书法和声乐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提高。
      1911年,丁益三考入甘肃省立第一中学。进入了中学,丁益三能写会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施展,他积极地参加学生社团,与同学们一起办板报、演话剧、开展习作和书法交流活动。由于丁益三扎实的书法功底和深厚地文字基础,他的书法作品和文章在兰州一中颇有名气,在话剧表演中,他的唱腔字正腔圆,动作到位,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同时他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他在同学们中有很好的人脉,交往的同学既有高年级的,也有低年级的,榆中的同乡张一悟、张亚衡、水楠就是他们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此期间,丁益三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积极关心甘肃的时局,与同学们寻求和探讨改变甘肃贫穷落后面貌的途径和办法。
      1916年丁益三高中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到了北京,他深受北大文化倡新、博学于文、科学民主、兼容并包的学风影响,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活动。在京求学期间,他与同学们经常讨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并以家乡兰州古城楼上的匾额“万里金汤”为题填词一首,抒发报国之志。“莽莽昆仑,万里金汤不现。泱泱中华蛰戟,还我河山。国殇民殇,谁能复之兴起。一片汪洋哀叹,狂我少年。”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他的影响最深,唤起了丁益三的民族意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编的一些进步刊物如《新青年》、《向导》和《觉悟》。
      1919年5月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丁益三与所有中国学子一样义愤填膺,冲破军警的阻拦,走上街头,向政府请愿,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惩办卖国贼,并与在京的榆中籍青年张一悟、张亚衡代表甘肃籍学生到段祺瑞官邸递交请愿书,事后他们被在京的甘肃籍学生誉为“榆中三杰”。 五四学潮后为躲避北洋政府迫害,他们三人挥泪分手,经他们的人生导师、良师益友、尊敬的师长李大钊推荐,已在北大毕业的丁益三去日本深造,刚刚上完预科的张一悟、张亚衡去武昌国立高师去上大学。
      丁益三到日本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中国留日学生介绍国内五四运动的盛况,留日学生介绍了5月7日他们在东京举行的国耻纪念集会和示威游行情况。同年秋,丁益三经过紧张的准备,考入早稻田大学,学习食品制造专业。丁益三发奋苦读,立志要以实业救国,他在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的同时,经常利用节假日与留日学生一起深入到日本的工厂、农村参观学习,与他们一起彻夜长谈中国的时局,为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祖国寻找出路。中国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彭湃同志就是他们中的一员。1920年丁益三加入了澎湃发起成立的赤心社,学习俄国革命经验。1921年5月1日,与中国留学生一起在东京参加了日本劳动人民的示威游行。1921年放暑假期间,丁益三回国到浙江、上海、广东一带考察实业发展情况,在西湖边留有照片一幅,并配上了本人的题词,“民國十年調查實業,行抵杭州,正值六月,蓮花盛開,泛舟於西湖之中,高歌之後,遂攝影三角亭中,以志不忘。龕谷農記。”通过对南方实业发展情况的考察,丁益三对办实业充满了信心。

实业救国

      1922年,丁益三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办实业心切的丁益三匆匆告别了在日本的同窗和好友,乘船回国。在回国途中,他就构想着自己的发展蓝图,在家乡办一个现代化的食品工厂,发展实业,用实业救国,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回国后,他放弃了教育发达的北京,经济相对繁荣,生活富裕的东南沿海,回到了交通不便利,人民生活贫困,信息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西北边陲——兰州。因为,这里有生他、养他的父母,还有阔别多年的妻儿。到了家乡已经是年关了,一家人格外的高兴,父亲见到了自己学有所成的儿子,妻子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一家人张罗着过一个团圆年。可是,办实业心切的丁益三顾不上这些,乘着过年走亲访友,筹措办厂子的银子,考察工厂所需的原料等事项,谋划着开办工厂。1923年,丁益三在东岗镇选定了厂址,创办了西北第一家罐头加工厂。从厂房到机器的购买、运输、安装、调试、工人的培训,每一个环节,他都要手把手的教和示范,这里的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洋玩意,什么都是新鲜和陌生的。到了当年的六七月,兰州周边的桃子、杏子等水果成熟的时候,厂子建起来了,开始试加工,刚生产初期,问题层出不穷,丁益三带领工友们边生产边改进。到了当年的八九月兰州周边的水果大面积成熟的时候,他们的罐头厂已经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罐头食品。
      罐头在当时是新鲜玩意儿,在西北的人们以前从来没见过,它的问世,在陇原大地传为佳话,争着购买,厂子的销量和收入颇为可观。但是,受当地所产水果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厂子的生产规模无法继续扩大。这时的丁益三积极投身于果树的改良和选育,他教兰州周边的农民嫁接果树,培育和改良果树苗木,扩大优质果品生产规模。此时,丁益三在省城兰州的名声大振,省政府邀请他担任甘肃省农业改进所所长一职。他在担任公职后,积极推进甘肃的耕作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在继承中国传统食品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食品制造工艺的优点,撰写了《农艺》一书,详细介绍了麯种、干鲜果品等71种常用食品的选料、制作工艺。在此期间,丁益三收藏了大量的名人字画、印章等物品,同时自己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还根据自己广博的知识和见闻写成了随笔《文艺》一书,介绍了他对许多新事物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设想,有许多的见解和观点具有前瞻性,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丁益三在罐头生产方面,不仅仅满足现有的局面,继续进行探索和完善,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种,生产品种由水果扩大到蔬菜、肉类,生产时间由水果收货后集中生产扩大到常年生产。产品的销量和销路大增,把甘肃的一些特产销往东南沿海,这样一来,在工业发达的东南沿海也能见到西北的工业产品了。丁益三的知名度和影响在甘肃进一步提高,成了当时省城兰州家喻户晓的实业家,他本人被誉为丁罐头。

投身革命

      丁益三本打算利用担任省府公职和办罐头厂的机会大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工作中逐渐发现,在当时政局混乱,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很难行得通的。中国当时的形势与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情况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当时最需要的是用一种思想唤起全民族的意识,特别是像甘肃这样落后的地方更需要民众的觉醒,才能建立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他的实业才有更大的用处。这一时期的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
      1926年丁益三先加入国民党,尔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丁益三参加了甘肃特支领导下的皖江会馆斗争,与宣侠父、钱崝泉等人一起揭露国民党右派田昆山的种种罪行,得到了与会的两百多人一致拥护,同意对国民党甘肃临时党部执行委员会进行改选,取得了皖江会馆斗争的胜利。他被选为国民党甘肃临时党部执行委员会9个执行委员之一。这是甘肃特支与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甘肃特支的全体党员,为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工作打开了局面。他充分发挥其能写会唱的特长,积极宣传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核心内容的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随后又成为王孝锡、胡廷珍建立的“青年社”第一批社员。丁益三在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以兰州女子师范学校为集合地点,以兰州一中校刊为阵地,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还热情支持“藏民文化促进会”的工作,帮助藏族同胞学习汉文、汉语,对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身陷囹圄

      自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国民党军警早想着对丁益三动手,但考虑到丁益三是当时兰州有名的实业家和社会名流,在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丁益三是共产党员的情况下,若盲目动手,把丁益三抓了,会引起省城兰州绅士们地强烈反对,会对国民党在兰州的工作造成不利局面,便对逮捕丁益三的事情压下来了。国民党军警特务们密切监视丁益三的一举一动,搜集丁益三从事共产党活动的证据。
      1928年2月的一天,国民党甘肃省军法处在检查信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封署名“杨秀英、杨瑞云妹收”的信件,检察人员便持怀疑的态度拆开了这封信,发现寄信人是共产党员杨和鑫。杨和鑫是国民党甘肃省军警通缉的一名共产党要犯,于是军法处逮捕了杨秀云和杨瑞云姐妹二人。那年二月,杨秀英20岁,杨瑞云17岁。面对军警们的种种询问,姐妹俩始终摇头,拒绝回答。军警们便将姐妹俩分别绑在柱子上,用皮鞭在脸上、身上狠劲抽打,打得她们俩脸上鲜血直流,姐妹两人仍然是昂首挺胸,一字不吐。后来,气急败坏地军警们恐吓道:“扒光他们两人的衣服,烧焦皮肤,看她俩说不说?”年幼的杨瑞云情急下脱口而出:“去我家的就有丁罐头,…”。丁罐头就是丁益三在当时省城兰州的人皆知。军警们如获珍宝,迅速行动,缉拿丁益三。
      丁益三被捕以后,国民党军警对他进行秘密关押,先后一年多与外界隔绝没有任何消息。在监狱中丁益三遭受了敌人“压杠子”、“坐老虎凳”、“揭背化”等酷刑,被打断了三根肋骨,但是他始终没有出卖党组织和任何同志。1930年家人获悉丁益三在狱中的悲惨情况以后,开始多方托人进行营救,找甘肃当时的社会名流裴建准、水梓、杨思等人保释过,也通过省政府的要员向当时甘肃的最高统治者求过情。1931年2月,当时的甘肃统治者考虑到丁益三是一个难得的实业家,为甘肃做了许多的实事,只是涉嫌共产党,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就是共产党,还有裴建准、水梓、杨思等绅士的多次保举,同意他保外就医。在狱中,尽管他的处境非常艰难,但是他长期养成的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习惯没有改变,仍然坚持读书、写字,他用毛笔抄写了大量的诗词、药方、对联、歌诀。

教育子女

      1912年,丁益三与小康营乡王保营村的张氏女子结婚。他们育有3女1子。由于早年丁益三一直忙于求学和办实业,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疏于管理,给与子女教育和影响最深的时间就是他刚出狱在家疗伤的时期。
      丁益三出狱以后,忍受着国民党军警毒打的伤痕,在家里边读书,边教儿子写字。每次习字课开始以后,他先讲写字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示范,接着让儿子写,儿子写完字,他亲自批改,提一些要求,按照他的批语让儿子重新写,直到写好为止。丁益三儿子的书法就是在父亲这样严格的教育下炼成的。
      丁益三心情好的时候经常唱歌,有时也教孩子们唱歌,教给他们很多的歌曲。在空闲时,也给孩子们讲故事或讲他的经历。他讲的故事可多了,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身边的,有国外的,有神灵鬼怪的,有异国风情的故事;也有他非凡的经历,从兰州上中学,到北京大学读书、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开办西北首家罐头加工厂、帮助藏民学习文化、监狱里受敌人残酷折磨等等的事情。孩子们每次全神贯注地听着,就入了迷。这时的孩子们最开心,无拘无束,问他一些问题,活泼可爱的小女撒个娇,嚷着让父亲抱上,坐在父亲的怀里听故事。
      这种宁静的生活在国民党军警特务的骚扰下中断了,丁益三在伤势未完全痊愈的情况下被迫离家出走。一天早上,长女和儿子上学去了,丁益三把次女和小女叫到身边,把小女抱了抱,然后饱含深情地叮嘱次女:“秀芳,爸爸要出远门,走得急,就不告诉你姐姐和哥哥了,他们两人平时上学去,家里就你们娘三人,你母亲有病,身体很虚弱,需要休息,妹妹还小不懂事,你要多操些心,照顾好母亲和妹妹,有机会时多学习。”女儿轻轻的点了点头,丁益三转身离去。姐妹俩久久的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流出了伤心的泪水,心里想着何时才能见到他们心爱的父亲?
      多少年过去了,孩子们每每想起了父亲,他们就唱着父亲教给的歌曲“春深如海,春山如黛,春水绿如苔,薄云快飞开,让那红球显出来,变成一个光明地、美丽地世界……”,沉浸在对父亲的深切地思念和美好的记忆之中。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932年丁益三辗转江苏、上海、江西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因病返回兰州,1937年9月10日因狱中留下的伤痕复发病逝,终年41岁。在他去世以前把自己在监狱受刑的一件血衣亲手交给了女儿,要求她们妥善保管,等革命胜利的时候交给党组织。按照丁益三的嘱托,他的女儿丁兰香于1952年把血衣交甘肃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保存。1957年,血衣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为了缅怀他为党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共榆中县委、榆中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4月2日在兴隆山烈士陵园为他树立了一座事迹碑,记录了他光辉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供人们瞻仰。丁益三的一生尽管很短暂,但他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鼓舞着榆中人民奋勇前进!

      (作者系中共榆中县委党史办公室干部)


[本日志由 9ritan 于 2013-08-19 09:47 AM 更新]
上一篇: 独醒
下一篇: 一撇一捺
文章来自: 九日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752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邮 箱: 邮件地址支持Gravatar头像,邮箱地址不会公开.
网 址: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
内 容: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20000 字 | UBB代码 开启 | [img]标签 开启